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通知: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将开设标准化减重门诊,意味着科学减重正式纳入国家健康战略体系。

数据显示,我国超50%成年人存在超重困扰,肥胖已不是个人审美问题,而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议题。通过营养师、运动治疗师、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,科学定制减重方案。从代谢指标分析到饮食运动处方,从心理疏导到长期体重管理,让健康减重成为全民可及的基础医疗服务。

医学指南支持

《肥胖症诊疗指南(2024年版)》为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规范。指南指出:主动运动是肥胖症运动干预的重要措施。对于肥胖症患者,运动干预方案应以安全为原则,在运动风险评估(包括机械性损伤风险和运动诱发疾病风险)的基础上,根据患者的BMI、体能、基础疾病和肥胖症相关疾病,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。

 
  • 评估与筛查
了解运动习惯和参与意愿,排除常见合并症,建议测定体脂和肌肉含量,并强烈推荐使用心肺运动试验,确定安全的运动干预中的无氧阈心率,界定有氧运动的可靠参数,比如通气阈,以供指导运动干预,提高心血管安全
  • 力量抗阻训练
推荐力量训练,尤其是注重下肢和脊柱的稳定性训练,可以保持肌肉弹性和肌肉保有量。
  • 有氧耐力运动
在减重期间和体重维持阶段,成年人应该每周进行有氧耐力运动,如步行、骑车、游泳等持续性、有节奏的、运动大肌肉群的运动。
心肺运动试验

心肺运动试验(以下简称“CPET”)是一种通过监测个体在递增运动负荷下心肺功能、代谢水平和运动耐力的综合评估手段。核心原理是通过运动激发人体最大代谢需求,实时记录摄氧量(VO₂)、二氧化碳排出量(VCO₂)、心率、血压、通气效率、无氧阈(AT)等关键指标,全面评估心肺系统、运动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协同功能。

CPET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的“金标准”,在肥胖人群的个体化健康管理中也具有重要价值,对于有心肺疾病风险的患者,CPET评估非常必要。

CPET的减重门诊应用
01 肥胖人群的特殊生理挑战   

通过CPET筛查隐匿性心肺疾病,早期发现运动诱发的异常血压反应、心肌缺血或通气功能障碍,及时转诊至专科治疗,规避运动风险。

肥胖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、心肺功能储备下降、关节负荷过重等问题。传统运动处方可能因忽视个体心肺功能差异,导致诸如关节损伤、心肌缺血等运动风险或无效锻炼。

通过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测试无氧阈

 

CPET通过精准评估患者的实际运动能力,为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。定期复测CPET,根据心肺功能改善情况逐步调整运动强度。

02 代谢功能评估与营养干预联动   

通过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测试静息代谢率

 

通过心肺功能测试系统的气体代谢分析,可获得静息代谢率(RMR)。减重门诊可据此设计精准的热量缺口(如RMR×1.2-1.5)及宏量营养素配比,避免过度节食导致的代谢损伤。

03 破解“运动无效”的困境   

部分肥胖者运动后减重效果不显著。通过心肺功能测试系统精准锁定最大脂肪氧化强度(MFO),系统通过动态气体代谢分析,实时监测运动中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,结合个体心肺功能数据,确定燃脂效率最高的运动强度,并由此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,将破解“运动无效”困境。

04 适合肥胖人群的有氧运动    

对于关节负荷敏感的肥胖者,优先推荐低冲击有氧运动,如在气压辅助减轻自身体重下进行慢跑或快走、运动踏车等。

专为超重人群设计的微重力跑台,通过气压调节可减轻0-80%体重负荷,让跑步时膝关节冲击力直线下降!在失重感中完成高效有氧训练,既保留跑步运动的燃脂效率,又规避传统跑跳运动对下肢关节的过大压力。

 

功率车通过坐位踏车和磁控阻力调节,实现低冲击运动。消除跑步跳跃产生的关节冲击力,膝关节压力较常规运动降低,特别适合减重人群或存在韧带损伤的肥胖人群。

攀爬训练是在身体直立位进行的运动,可激活全身85%的肌群,运动强度超跑步40%,同时触发高强度EPOC效应,运动后燃脂持续18小时。

通过CPET数据可视化(如VO₂max提升曲线),帮助患者直观看到心肺功能的进步,增强减重信心。对于因体重大而抗拒运动的患者,CPET的“运动能力画像”将给出“我进步了”的正向心理激励。

肌力评估与训练的减重门诊应用

01.  肌力在科学减重中的核心价值

肥胖人群普遍存在肌肉功能退化-代谢率下降-脂肪堆积的恶性循环。传统减重方案关注有氧运动与热量限制,却忽视肌肉流失带来的风险。研究显示,单纯节食减重者约25%的体重下降来自肌肉组织。肌力评估与训练的介入,将打破代谢僵局。

提升代谢率:每增加1kg肌肉,代谢率提高50-70大卡/天。

运动效能增强:肌肉力量提升15%,可使有氧运动脂肪氧化效率提高22%。

体态功能代偿:强化核心肌群可降低腰椎间盘压力30%,改善肥胖者运动耐受性。

胰岛素敏感性调节:抗阻训练通过激活AMPK通路,提升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率4%-60%。

在减重门诊中,应进行肌力评估与训练。

  • 通过肌力评估,了解肌肉状况,作为制定个性化肌力训练方案的依据;
  • 通过肌力训练,增强肌肉力量,提高代谢率,加速减重进程;
  • 定期评估肌力,以监测训练效果并及时调整训练方案。
 

02.  肌力评估

通过徒手测试可评估肌力水平,但在减重门诊,可通过多关节智能评估和训练系统进行科学精准的肌力评估和训练。

多关节智能评估与交互训练系统以评估为先导,无评估,不训练。

具有等长、等张、等速不同的评估模式,实现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多关节精准的肌力评估。

 

03.  肌力训练

无论是在减重门诊还是在家中进行肌力训练,都应遵循科学训练原则。

个性化训练:根据身体状况、减重目标和运动能力,制定个性化的肌力训练计划。

在减重门诊,可以使用同样的多关节智能评估与交互训练系统对上肢、核心、下肢肌群等进行针对性训练。器械训练可以提供更稳定的训练环境,有助于初学者掌握正确的训练姿势,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。

循序渐进:从低强度开始,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,避免过度训练和受伤。

全面训练:针对全身主要肌肉群进行训练,包括上肢、下肢和核心肌群。

合理安排训练时间:每周进行2~3次肌力训练,每次控制在30~60分钟。

在家里,建议采用常规肌力训练方法,如使用哑铃、杠铃等自由重量器械进行训练。常见的训练动作包括深蹲、硬拉等。也可以利用自身体重进行训练,如平板支撑、仰卧起坐等。

科学运动评估与科学训练在减重门诊中不可或缺,它不仅能提高减重效果,还能保障运动的安全性,是实现健康减重的重要手段。

如您对我们的文章感兴趣,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。

特别提示:“普康科健”微信公众号为您提供康复医学、体育科学和体质健康等领域的知识和产品信息,在撰写和汇编文章的过程中,我们进行科学来源追查,尽可能保证其真实性、科学性和权威性。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仅供您参考,如您发现文章中存在任何错误,请及时告知我们,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。